主持人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职业素养?细讲播音主持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有哪些
大家好,我是小强老师,拥有播音,配音从业经验10年,如果你想做声优、播音、主持、配音伪音、电台主播,想让你的话变的好听、耐听、爱听,想通过说话赚取到一份不错的收入,建议阅读完加上我(@薇芯3462912226)即可免费获取价值上万动听幽默的直播课和课后配套资料
主持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一)主持人的专业素养
主持人是节目节奏和进度的掌控者,而且节目不断得推进和发展也和主持人有着极大关系,现代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不仅较强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将拥有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的能力,媒介之间的相互利用和转换需要主持人可以以不同的媒介为载体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实现节目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另外作为主持人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要不断加强,例如普通话的标准化程度,根据节目塑造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提升语言的驾驭能力。
(二)主持人的文化素质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一个需要综合素质极强的职业,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作为节目掌控者的主持人需要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对文化知识的深厚积淀和融会贯通能够帮助主持人在节目主持过程中广征博引,为观众带来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而具有丰厚知识的主持人同样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的谈吐以及表达都会引发观众的欣赏和共鸣,同时知识的运用能够让主持人彰显独特的个人魅力,促进主持人个人风格的形成与塑造。
(三)主持人的道德素质
主持人是老百姓了解社会的最好渠道,正因为如此媒体在老百姓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公信力。主持人在媒体当中有着特殊的位置,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主持人在公众心中的重要性。属于公众人物的主持人更应该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表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念,宣传和揭露社会现实的阴暗面,积极弘扬社会道德模范,同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道德标准,用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职业的特殊性,关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站在更高的立场和角度分析和看到问题,引导社会主流价值方向。
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过程同样也是对媒体内容,对信息以新闻媒体的角度进行解读的过程,主持人要在媒体和制度框架下,不断创新来迎合受众的口味。而主持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持人不仅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个人素质,而且要注重身心健康的培养,在面对工作压力的时候,能够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用最好的状态去面对工作,面对观众,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个性充分融入到节目中,发挥节目的特色。
(四)政治素养
媒体是政府部门与公众联系的重要渠道,老百姓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了解国家最新的政策措施,而国家则通过媒体对公众进行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为主持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对于严肃的政治传播,主持人其实代表的是政府部门甚至是国家形象。因此尤其是新闻主持人和明确的政治节目主持人,他们是党和国家政策的传播者,他们要遵从于中国共产党的舆论传播的方针和政策。因此主持人在进行主持的时候首先是在政治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他们在进行新闻传播工程中的言行不能够随心所欲和尽情发挥。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首先要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有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决心,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引导下,充分理解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并且为老百姓进行准确的解读,
主持人的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主持人的角色认知
现代节目主持人不仅担任着新闻和信息传播者的职能,媒体的发展要求主持人既要成为前台节目的引导者,在后台又要成为节目的重要编导人员,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够最大限度的熟悉和了解节目,有利于将前台和后台的经验融合在一起,总体把握节目的风格和调性。主持人的风格和个性化特征决定了节目的定位,节目想呈现给观众一个怎样的形式和内容,其最终是通过主持人来展现的。
二、主持人素质提升的现实意义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甚至有很多主持人已经超越了职业的影响范围,成为明星式的人物。我们国家主持人职业开始受到热捧,但是主持人职业队伍的不断壮大与主持人本身的素质良莠不齐存在着严重的不相符,现在活跃在电视节目中,素质全面能担当起一个品牌的节目支持人屈指可数。主持人节目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提升,很多主持人新闻传播素质较差,主持风格不突出,这些已经成为主持人队伍发展以及节目品牌化发展的一大障碍。通过对于主持人职业素质的分析评论,能够使支持人可以找到自己自身素质当中的薄弱环节,明确个人素质提升的方向和重点,根据目前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素质提升方式。
提高素质的三大因素
选择与决策,人生存的基本技能
作出明智的选择是一项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生存技能,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影响、左右了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花费无数的时间与精力来选择或作出决定,小到选乘公交车,大到求学、择业,还有恋爱与婚姻……的确,成功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十字路口”上的某个决定。
三大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近79.3%的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具体反映在他们选择职业时的茫然与困惑。本案例中的“我”就是其中之一,无论是第一份工作还是四年间的其它选择与决定,她都没有围绕职业选择的基本思路进行。
作为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专家团讲师,笔者每年都要为应届大学生提供职业心理辅导讲座,内容包括:(1)发现与探索自我。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需要,即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气质与个性特点,分析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及其倾向,看看自己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2)认识职业世界。帮助大学生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世界,认清职业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相关职业的特性及其对就业者的要求。(3)寻求最佳的人职匹配。在正确估价自己和全面认识职业世界的基础上,协助大学生客观地给自己定位,明确恰当的就业期望;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既能满足自己需要、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又能促进自己潜能发挥的职业。
自我塑造
除了选择、决策外,另一项生存技能就是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如何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显然,要想获得职业上的成功,首先是学会适应职业环境,就像大自然中的千年动物,能够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改变自己,避免成为“娇贵”的恐龙!
一般而言,踏入职场的最初3年,是新人适应社会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弄懂、搞清职场游戏规则,接受他人有关如何最好完成工作的智慧与指导,承受对新生活想象和实际情况有落差的现实,克服某些方面比别人差的不安,等等。
而案例中的“我”,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心理准备,当遭遇工作环境中的诸多障碍与不如意时,便表现出逃避、退缩、回归的行为特征。因此,她四年多来几乎是在“原地踏步”,没有为下一个或下下个职业发展阶段积累经验,如:成为独立的职业人,在公司内找到自己作为某一方面专家、管理人员的定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倒闭、转业、兼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受其影响,职业的供给数量、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变化。另外,因择业者的才能、素质水平存在着差异,以及求职预期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择业者要想得到一份满意、适合自己的职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笔者建议更多的“我”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预期与职业定位,提高自己在职业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